今天看了篇包郵區的文章《60天內折了三位首富,中國最悲劇的行業出現了》,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情久久無法平復!
中午跟友人吃飯時,友人調侃“地產老板都還好好的,家居老板倒是先去了”。
的確,說起房地產行業,這幾年基本就是各種政策呵護,各級地方政府關心,甚至地產大佬被軟禁了也是好生伺候著,生怕出了意外。
然而,作為房地產行業下游產業鏈的家居行業,沒有房地產那樣“保交樓”的政策護航,也沒有金融輸血的扶持通道。
很多家居企業,早已在無人關注中默默倒下了。
曾經的“黃金十年”結束了
家居行業,曾是房地產最親密的戰友。
從2009年開始,全國房地產市場進入狂飆期,每一棟交付的新房背后,都是一次家裝、家具、建材的大采購。
據統計,2010—2020年,全國房地產年銷售面積從9億平米暴增至17億平米,家居、建材、裝修等行業跟隨擴張,造就了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富森美、歐派、尚品宅配、靚家居等行業巨頭。
整個行業活得像春天一樣。
彼時佛山順德,是中國家居產業的“洛杉磯”。產業鏈上下游齊全,造一個衣柜能從釘子到板材全部本地解決。
廣東、四川、山東三大產業帶中,佛山以效率和出口能力著稱,成為“定制家居第一城”。
那是中國人對“家”的黃金十年——裝修提速,建材升級,樣板房成標準,設計美學崛起,90后一代成為家裝消費者。
行業有野心,資本也來追捧。
2017年起,歐派家居、索菲亞、志邦家居、尚品宅配等陸續上市,一批“家居新貴”登上福布斯富豪榜。
居然之家更是在2019年通過蛇吞象式借殼,完成“史詩級上市”,估值一度超800億。
但一切來得太快,也退得太快。
“清算”的時代降臨
2025年,整個行業迎來清算時刻。
今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1.2%,新開工面積暴跌20%,房地產資金來源減少6.2%。
這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差上半年之一,與地產共生的家居行業首當其沖。
據國家統計局與中家協數據:2025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家具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8%,但利潤卻下降40.1%,利潤率僅為2.5%,創近十年新低。
也就是說,越做越虧。
全國大量門店空置、展廳關閉。各地曾經火爆的建材城,如今人流稀疏,甚至部分區域貼出“十年包租”“租金減半”的招租廣告,仍無人問津。
不僅是小企業,大企業也未能幸免。
紅星美凱龍——家居賣場的“航母”之一,2025年第一季度資產負債率高達58.06%,債務總額達到676.54億元。長沙韶山店在6月底正式閉店,這家2005年開業、曾日均客流破萬的老牌商場,如今人去樓空。
在2025年的中國家居行業,人們對于家居商場閉店,已經從驚訝,變成了麻木。
這不是一家公司、一座城市的問題,而是一個行業的悲歌。
從首富到死局:大佬們的沉浮
比起數據,更刺痛人心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行業傳奇人物,跌落塵埃,甚至命喪風暴。
2025年5月,紅星美凱龍創始人車建新被云南方面立案調查。
坊間傳聞與其早年在云南拿地有關。他是紅星美凱龍的締造者,也曾是“中國家居首富”。
2025年7月24日,現任“包租王”富森美董事長劉兵被留置。
他曾是最保守、最克制的家居老板——20年開兩家店,卻能做到年利潤7億。
他的“佛系”,原本被看作是逆周期的勝利。但最終,也未能躲過這一輪整頓。
最悲愴的是居然智家(原居然之家)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CEO汪林朋。
這位中國家居前首富在結束第三次留置的幾天后,竟然以跳樓身亡的方式出現在媒體報道里。
而在一周前,7月17日凌晨,廣州靚家居的創始人曾育周從辦公樓一躍而下。
前一天,他還在公司微信群留言:“我對不起大家。”
再往前,他在朋友圈寫下:“沒有退路,堅持就是勝利。”
曾育周被稱為“整裝校長”,是廣州家裝圈的精神領袖,靠搬磚起家,一手建立起靚家居帝國,也創造了“按平米計價”的整裝新模式。
他一生沒做加盟,卻把門店開到了100多家,與房地產項目深度綁定。
但從2024年起,靚家居資金鏈吃緊,門店接單量驟降,大量應收賬款積壓。2025年初,付款周期拉長至六個月,供應商集體催債。
7月,靚家居正式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最終,“整裝校長”曾育周也撐不下去了。
回過頭看,無論車建新、劉兵,還是汪林朋、曾育周,他們都曾是試圖改變行業的理想主義者。
但在2025年的這個夏天,曲終人散,理想落幕了。
沒有地產續命的家裝業
走進今天的佛山順德,你能明顯感受到空氣中的寒意。
這里是“中國家居產業之都”,但今年來,不斷有企業裁員、減產、停業。從北滘到龍江,從大良到陳村,街邊鋪位空置數量肉眼可見在增加。
有媒體走訪中,一位板材廠老板嘆息:“今年我們廠一年接的訂單,不如2021年一個月。”
一家做五金配件的工廠負責人說,他的客戶不是破產就是停產:“以前年初排產能排到國慶,現在根本不排,先活著再說。”
就連往年最熱鬧的“建材展銷會”也變了味,攤位沒有滿,客商不來,成交更是稀少。
一位老銷售調侃:“以前靠站著談單,現在靠打折喊破喉嚨。”
整個順德,像是深夜工地里唯一亮著燈的辦公室。
大家都在等——不是等訂單,而是等命運的宣判。
的確,在今天,從裝修公司到家裝平臺,已經沒有一個賽道是安全的。
今年上半年,被稱為“家裝第一股”的東易日盛在北京總部清空辦公室,資產被司法拍賣;靚家居破產;字節跳動旗下“住好家”停擺;“住范兒”暴雷,用戶維權不斷……
“爆雷”已成行業常態,交付失敗、設計爛尾、增項惡意加價、工人討薪——每一位家裝消費者都像是踩著雷區走路。
平臺難做,工人更難。一個廣州的包工頭說:“現在一個月做兩單就是好月,前幾年一月干十幾單。”
曾經靠“低價引流+高價增項”活得風生水起的整裝公司,如今也沒有了流量,更沒有人再相信那套營銷劇本。
家裝平臺「好好住」在年初一度關閉評論功能;連帶著靠裝修筆記引流的小紅書家居KOL,也開始轉行做寵物、美妝甚至出海咨詢。
這個行業正在被徹底改寫。
尾聲
如果不是家居首富們的接連跳樓與留置,媒體甚至都不會再提起這個行業。
家居不是風口,不是硬科技,不是AI,也不是新能源。它沒有政策,沒有補貼,沒有估值故事。
它只是一個一個真實的“家庭”背后,支撐著幾十個產業鏈工人、幾百萬個中小企業主和他們背后的生活。
他們不高談“碳中和”,也不講“全球化”,他們只想賣出一塊板材,裝好一套櫥柜,掙點工錢,撐過下個月的房租、員工工資和貸款利息。
他們以為房地產的調控只是降溫,卻沒想到,最終的結果竟然是整個家居行業的潰敗與無聲的陪葬。
的確,上游的房地產一環卡殼,錢流不動,房子爛尾、裝修取消、建材款拖欠、賣場空置——最后壓垮的,不止那些顯赫一時的家居首富們,更有那些無數從事這個行業的小人物。
他們沒有熱搜,不上財經頭條,也不是“互聯網寒冬”故事里被資本憐憫的“被裁程序員”。
他們只是靜悄悄地關掉工廠、變賣貨架、清空倉庫,然后走了,像他們從沒來過一樣。
更最可怕的是,我們開始覺得:這些都正常。
當家居消費從“功能需求”轉向“情緒價值”,... 【詳細】
當健康成為家居消費的核心訴求,莫干山植物源... 【詳細】
云峰莫干山「30年30人」,致敬每一位同行者!... 【詳細】
2025年7月22日,久盛地板有限公司在廣州舉辦超... 【詳細】
在剛剛公布的浙江省第二十五屆“科技興林獎”...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