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位于黑龍江哈爾濱的成立不足半年的逸品裝飾人去樓空,卷走了280多戶業主的超千萬元裝修款,甚至在“暴雷”前夕仍在催促業主交納尾款,許多受害者的工程僅完成部分甚至從未開工。
幾乎與此同時,位于廣東珠海拱北夏灣的歐派整家大家居也被證實關門停業,60多戶業主受騙,涉案金額估計超過600萬元,不少業主支付全款后工程遲遲未推進,甚至出現系統顯示“訂單異常”的情況。
同樣是在7月,華南知名家裝連鎖品牌靚家居于18日突然宣布停止經營,在廣東、廣西23個城市緊急設立了債權登記點,應對突如其來的破產清算工作,眾多消費者、供應商和施工方陷入維權困境。
在短短一個月內從南到北接連發生的這三件事,掀開了家裝行業系統性危機的冰山一角。
預付款陷阱與加盟迷局
家裝行業的高預付款模式已成為吞噬消費者權益的無底黑洞。與不少行業“先貨后款”“貨到付款”或“分期付款”的理性交易方式不同,家裝行業幾乎普遍要求消費者支付高比例預付款,有些甚至要求全額付款。當家裝企業資金鏈緊張時,預付款項極易被挪用于填補其他虧空或擴張新業務,形成巨大的資金池和監管真空,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便全盤皆崩。
這種模式本質上將全部風險轉嫁給了消費者,而家裝企業則承擔零風險——逸品裝飾在資金鏈斷裂前的最后時刻仍在瘋狂催促業主繳納尾款,歐派家居等大品牌長期將“全款再做事”作為行業“慣例”強制執行,靚家居甚至使用已注銷的分公司名義繼續簽訂合同并收取款項。
加盟模式的野蠻生長進一步加劇了家裝行業亂象的擴散與責任的模糊。品牌方通過快速擴張加盟店實現規模增長和品牌使用費收入,卻普遍缺乏對加盟商資金狀況、經營合規性的有效監管與約束。當問題爆發時,品牌方往往熟練地舉起“加盟店獨立經營”的盾牌,將消費者拒之門外。
在珠海歐派暴雷事件中,受害業主手持訂單截圖卻被告知“訂單異?!?,品牌方與加盟商之間的責任推諉成了標準的應對劇本。
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更侵蝕了家裝行業賴以生存的信任基礎,使得加盟模式從品牌擴展與質量保證的雙贏選擇,異化為品牌方收取加盟費而規避責任的合法外衣。
房地產寒流與行業失序
房地產行業持續性的深度下行周期,成為了壓垮許多家裝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靚家居在其官方致歉信中坦承,“受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市場需求萎縮等多重壓力影響,公司陷入了長期虧損、負債規模不斷擴大、資不抵債的困境?!边@揭示了一個殘酷的行業真相:許多家裝企業長期依賴預收消費者款項來維持現金流,甚至挪用消費者預付款去墊資承接利潤可能更高但回款周期極長的開發商精裝工程項目。
當房地產企業因自身難保而持續拖欠工程款時,家裝企業的資金鏈便如同多米諾骨牌般接連倒塌,陷入“拆東墻補西墻”的扭曲資金循環模式,使得家裝行業成為了房地產風險傳導鏈上最為脆弱的一環。
準入門檻的過低,則從源頭上加速了家裝行業失序狀態的蔓延。一個令人震驚卻普遍存在的行業現實是,“請兩個會畫圖剛畢業的大學生,一個全屋定制門店就能開張營業?!钡图夹g門檻與前期畸形高利潤空間的結合,吸引了大量缺乏長期經營意愿和專業能力的投機者涌入家裝行業。
逸品裝飾的實際控制人房雷自2014年以來多次注冊又注銷裝修公司的行為模式,正是這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投機策略的典型代表。其并非意在打造可持續的品牌,而是趁著行業風口收割消費者,一旦形勢惡化或資金緊張,便從容選擇卷款跑路。
投機文化的盛行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利益,更擠壓了合規家裝長企業的生存空間,導致了家裝行業進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監管缺位與維權困境
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行業亂象,監管體系的滯后與碎片化缺位顯得尤為突出。逸品裝飾在改名前曾以“北方裝飾”“格納裝飾”等招牌進行類似經營且“套路一致”,卻始終并未被有效攔截;靚家居使用已注銷長達一個月的分公司繼續簽訂合同、收取款項的明顯違規操作,也未能觸發監管的實時預警。
當前監管體系難以應對家裝行業業務鏈條長、主體復雜、資金流動隱蔽的特點,部門間的職責劃分也存在模糊地帶,給了不良家裝企業充分的套利空間和操作時間。監管部門的介入往往發生在問題爆發、群體性事件形成之后,而此時消費者的巨額資金早已被轉移或耗盡,損失難以挽回。這種“亡羊補牢”式的被動監管模式,無法形成有效的震懾力,反而在客觀上縱容了違規行為的重復發生。
危機之下,承受最沉重代價的是處于絕對弱勢地位的普通消費者。他們耗盡家庭積蓄,滿懷對美好家居的憧憬,最終換來的卻是無盡的維權泥潭。相對于家裝企業的組織化和專業化,分散的消費者在信息、資源、法律支持上都處于絕對劣勢。
逸品裝飾的受害業主們不得不自發統計損失、日夜守候空店防止資產轉移;靚家居的消費者需要奔波于23個城市的指定登記點進行繁瑣的債權申報;歐派家居的受害者則深陷品牌方與加盟商相互推諉的羅生門中。即便消費者歷經艱辛獲得勝訴判決,也常常面臨責任方“名下無資產”的執行難困境。
維權成本之高、成功率之低、過程之艱辛,與家裝企業違規成本之低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極度的不對等進一步助長了行業失信行為的發生。
家裝企業的集中“爆雷”,絕非偶然的經濟周期波動所能完全解釋,是家裝行業長期野蠻生長、商業模式畸形、監管應對不足等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必然苦果。
要破除這一困局,必須進行一場從理念到制度的深層變革:需要從根本上重構行業商業模式,徹底打破“高預付款、零風險”的不合理慣例,強制推行與工程進度掛鉤的分期付款方式,并探索第三方資金存管機制;需要強化品牌方的連帶責任,杜絕“加盟即免責”的行業潛規則;需要大幅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建立行業黑名單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更需要監管前置,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對企業資金流、合同行為的動態監測,變被動響應為主動預警。
家裝,承載著無數家庭對美好生活的質樸向往,其行業生態的健康與否,關乎民生福祉與社會穩定。唯有刮骨療毒,重建一個以誠信、專業和消費者權益為核心的行業新秩序,才能讓消費者真正安心裝修,讓行業行穩致遠,避免“卷款跑路”的悲劇再次成為社會新聞版面的???。
云峰莫干山家居研究院檢測中心再傳喜訊:中心... 【詳細】
今年,莫干山家居第四季全民環保日“818抱一抱... 【詳細】
當“環保”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指標認證與材料數... 【詳細】
當家居消費從“功能需求”轉向“情緒價值”,... 【詳細】
當健康成為家居消費的核心訴求,莫干山植物源... 【詳細】